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临沂 [切换]
    临沂培训啦 > 临沂热点资讯 > 临沂教培资讯 >  【已解决】正义黎明——正义联盟黎明前的黑暗

    【已解决】正义黎明——正义联盟黎明前的黑暗

    时间:2023-03-10 05:39:08  编辑:同城资讯  来源:资讯   网站投稿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下文简称《BVS》)在本周早些时候的首映礼时,爆出了超强的口碑,IMDB更是一度达到9.5分。但数小时后,烂番茄和Metacritic的评分急转直下,媒体和影.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下文简称《BVS》)在本周早些时候的首映礼时,爆出了超强的口碑,IMDB更是一度达到9.5分。但数小时后,烂番茄和Metacritic的评分急转直下,媒体和影评人们再次对这个导演的新作口诛笔伐。这意味着首映礼要么是一场失败的公关,要么请的就是一群盲目的观众。

    在口碑经历大跳水之后,IMDB如今也回落至7.5分。而在国内的豆瓣页面上,此片曾一度达到9分多,但随着几天来的上映,现在也已跌到6.7分,比《钢铁之躯》还要低0.1分。

    我实在不想承认自己一语中的。在去年《BVS》放出预告片之后,我就跟周围人说这部电影可以降低期待了,可能又是一部砸锅之作。即便如此,我内心仍然抱着一丝希望,希望扎克·施耐德的创作团队和创作思路能有所改善,摆脱《钢铁之躯》的阴影。观影之前,我适当调整期待,不去在意口碑跳水的现象,用客观的姿态以影迷漫迷双重身份去品味电影。不幸的是,我那些美好的愿望最终化为流水。在经历两个半小时的惆怅之后,我和其他失望的观众一样,哑口无言。

    如果用阿甘的格言来说的话,每部电影都像一盒巧克力,而《BVS》犹如一盒过期巧克力,黑乎乎、干巴巴,色泽和口感尽数丧失,所剩无几的甜味也无法让人提起兴趣。

    如果《钢铁之躯》让DC电影宇宙看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BVS》更进一步地把它推到了悬崖边缘。

    如果电影副标题《正义黎明》是为了告诉人们正义联盟这个伟大的英雄组织即将登场,那么电影本身的质量却告诉人们这简直是正义联盟登场前的灾难。在我们看到黎明的曙光前,我们还要被迫经历这次黑暗。

    甚至,它更像是DC版本的《变形金刚》,眼花缭乱却毫无生气。不,也许这次比那些钢铁外星人还要糟糕。

    ···DC与漫威···

    国内的绝大多数美漫迷眼中,DC与漫威是不分家的。喜爱一家,就很容易倾心另一家。两个美国漫画业巨头都有着自己出色的代表作和众多人气英雄。同样的,这种现象也适用于电影。真正的美漫迷们,绝少有为了捧高漫威而贬低DC的,反之亦如此。不过如果非要比较的话,DC的漫画无论是人气还是销量,多数时间均强于漫威。DC漫画偏向成人化,主题严肃,故事沉稳。漫威稍侧重于青少年,节奏明快,热血成分更多一些。这种气质自然也反映在真人电影中,当然,这也是因为随着《黑暗骑士》大热,DC那边的作品变得更加严肃阴暗了。

    在漫威于2008年用质量优秀的《钢铁侠》打响第一枪后,人们意识到MCU的版图将会极速扩张,漫威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不过这种想法很快便淹没在当年底《黑暗骑士》的巨大风潮下。诺兰的这部作品抢尽了所有漫画电影的风头,无论话题性还是制作水准,均把漫改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年前,诺兰蝙蝠侠的第一部《侠影之谜》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但全球影迷们,包括华纳自己,都没太把它当回事。彼时华纳的这类题材电影总是好一部坏一部,自然也没有太用心的去规划DC电影宇宙。在黑暗骑士上映的前后几年里,华纳也在《超人归来》和《绿灯侠》上连吃败仗,因此他们倾向于在大银幕上创造宇宙这件事是吃力不讨好的。与此同时,漫威那边只有素质平平的《无敌浩克》和烂到牙根的《惩罚者》,《蜘蛛侠》和《X战警》又是编外人员,不足为惧。华纳自己不仅拥有杰出的《黑暗骑士》,他们的《哈利波特》系列也是当之无愧的吸金怪物。

    “帝国越是显得盛世太平,衰败的速度就越快。”

    华纳DC没有哈里·谢顿这号人物,即使有,估计也不会听他的意见。他们必定不屑于心理史学这种看起来像算命的玩意,只顾在自己的川陀上风光无限,丝毫意识不到新时代的格局变幻。在欠缺居安思危的思想指导下,华纳想必也看不到自己旗下那些作品的短板:《哈利波特》马上就要完结,诺兰的蝙蝠侠则更像苹果手机,封闭式系统很难与其他超级英雄联动兼容。于是,一切都在2008年改变了。当《钢铁侠》的出色质量开始带动起不那么好看的《无敌浩克》、《雷神》和《美国队长》时,华纳则继续活在《超人归来》和《绿灯侠》的失利阴影下,无动于衷。接下来,隔壁的漫威耐心地步步为营,虽然其中几脚不慎踩进河里,但整套组合拳最终在2012年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波,瞬间击溃了当年的其他商业巨制,席卷了全球数亿影迷,并标志着自己的MCU版图成功建立。当然,这股冲击波就是《复仇者联盟》。

    一切都晚了,在诺兰的《黑暗骑士崛起》之后,DC无力开发衍生题材,无奈从零做起,他们只得寄希望于后发制人。也许是觉得亏欠《守望者》导演扎克太多(公映版剪得一塌糊涂,票房惨败,但导演版则成为经典),他们笃定让其担任DC电影宇宙的策划人。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总之,这是个昏招。华纳自觉没时间花好几年去撒面包屑,想一上来就制造个大新闻。于是在推出反响差劲的《钢铁之躯》后,马上就命令新超人同全球人气第一的老爷同台竞技。

    ···蝙蝠侠与超人···

    2003年的时候,有一个国外的同人作品叫《当克拉克遇上布鲁斯》,短短的两页画作幻想了一段超人与蝙蝠侠童年时期差点见面的场景。后来我在《新52-超人与蝙蝠侠》中看到了这个场景的延伸:布鲁斯成为孤儿后不久,管家阿福开车带他去乡下散心,不料车坏在半路,正好是肯特夫妇的农场前面。于是布鲁斯与克拉克就这么相见了,两人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玩了棒球和摔跤,布鲁斯在摔跤中轻而易举让克拉克来了个狗啃泥……这段极短小的情节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表现两人最初的相遇,让熟悉故事的读者涌上一股温馨的感觉,还暗示了二十多年后这两个伟大英雄连绵不断的命运纠葛。

    卡·艾尔与布鲁斯·韦恩,漫画世界里举足轻重的两大角色。一个是神力无边善良博爱的外星人,一个是城府极深性格阴暗的地球人(然而最早的老爷是个喜剧角色),二者都拥有充沛的正义感,在多数时候也都代表着最强力量。但不同的人生经历,使他们彼此走向截然相反的两面:光明与黑暗,正直与阴险,温和与暴力,白与黑……因此性格和理念的冲突造就了蝙蝠侠与超人的数次对决。他们即是世界上最佳拍档,也常常看不惯对方解决问题的手段。于是我们在《蝙蝠侠:终局》、《蝙蝠侠:缄默》、《红色之子》、《新52正义联盟》、《暗夜骑士》甚至《不义联盟》里欣赏过多场BVS大战,当然最经典的还属《黑暗骑士归来》。在这些作品中,要么是老爷或大超被人控制,要么是单纯的理念冲突,要么是隶属于不同阵营,二人总有充分的理由打到昏天暗地。

    同时,不要单纯的认为超人这种如神一般的存在能在对决中占到很大便宜,甚至一击必杀肉眼凡胎的蝙蝠侠。当然,漫画会为了故事情节,刻意削弱或提高某一方的战斗力,或者把对决设定在特殊情境下。但总的来讲,二人成为对手时是势均力敌的。超人的三大弱点——氪石、红太阳、魔法——蝙蝠侠是完全能随意利用前两点的,多数时候他也这么做了,比如在这部《BVS》里。以及,老爷满脑袋的诡计阴谋和超凡的警惕心、再加上精良的高科技装备,也是大超比不了的。所以理论上来讲,有数部漫画珠玉在前,《BVS》想制造个大新闻不会有太高难度。

    不过如果这么想的话,漫威用四年时间铺垫了一个大事件:复仇者大战洛基,且成功引起轰动效应。华纳仅用一部平庸的作品《钢铁之躯》想让《BVS》成为大事件则会更有难度。只不过不靠谱的导演加上不靠谱的联动策略也带来了一次成功:成功地将大事件拍成了蹩脚的小事件。

    ···沉闷的新故事···

    就像前面说的,《黑暗骑士》系列是完全封闭的,没有插口接入DC宇宙的其他部分,但它的黑暗风格明显影响了DC宇宙的后继者。扎克就是活在诺兰影子后面的杰出代表。华纳显然是给了他足够的掌控力,让这个高层眼中最懂漫画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DC宇宙。然而扎克也显然懂的只是漫画上一页页的对话泡、角色形象和分镜,根本无法咀嚼到漫画书背后的深刻意味(这点则是诺兰所擅长的)。于是,最后的效果就是他赋予了《BVS》一个严肃而沉闷的新故事,无论在主题还是叙事上,都显露出难得一见的无趣。

    漫威的电影从来没有受到《黑暗骑士》的影响。一方面,漫威原著如上文所述更加青少年化,另一方面,迪士尼漫威的决策者们也深知何种手法能让普罗大众痴迷于这些奇装异服的怪人,并对他们严肃看待。严肃不代表去效仿诺兰的黑暗风,他们深知自己创造的是娱乐品,深知漫改电影一定要拆分成漫画、改编、电影三要素,并在每一项做到足够好之后,再将之糅合到一起,而这三要素分别对应的是漫迷、影迷和普通观众,所以漫威在对作品元素组合拼接的过程中总是留下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而非最好的。于是他们选择了轻松的搞笑和明快的节奏,而非阴郁深刻和严肃稳重。漫威做电影有一套自己的公式和定理,且为了避免长此以往造成的审美疲劳,他们还非常注意拨乱反正。

    因此我们看到的漫威电影,几乎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这虽然导致了一些颇有个性的创作者与漫威理念不合而出走,却最有可能保证成品的质量。如果看过MCU的所有作品并加以分解,我们会发现每部作品的叙事流程和元素曲线基本雷同,但每次又会有一定量的新元素加入。漫威不会让下一部作品比上一部作品突然多出太多新东西,除非新作品是MCU的一条新分支。这便是好莱坞最工整的流水线式创作,它降低了一切剑走偏锋或弄巧成拙的可能,同时也间接扼杀了创作的激情和作品的灵性,所以我不提倡把这种创作方式用在一切电影中。但对于漫威的这些类型片来说,这样做确实对最终成片能有保证。以至于虽然漫威的电影宇宙似乎有走下披路的趋势,但这几年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方式是绝对正确的。并且,漫威手中仍握着没有打出的王牌。

    所谓MCU的成功,是在说明漫画改编电影,归根结底是类型片和娱乐品,它从漫画取材的这个过程注定其不同于文学改编或原创电影。漫改作品受到原著的艺术风格和受众群体的影响,必会丧失许多创作和改编的可能性,延展度也会有所局限。固然,一些经典的超级英雄漫画有着发人深省的主题和冲击心灵的震撼力,但最终也只是现代流行艺术的一部分,深邃性和历史影响力很难超越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像《黑暗骑士》这样的异数不是值得效仿的对象,这是漫威意识到而华纳意识不到的地方。漫威的结论是:首先要做一部好玩的娱乐片,其次才是一部好的漫改电影。这就意味着影片首先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其次是影迷和漫迷。而好玩的娱乐片,必须得有个节奏明快,基调轻松,充满幽默感的新故事,沉闷是这些作品最大的敌人。

    不过沉闷这个敌人,却彻底击败了《BVS》。

    放到大的DC电影宇宙的路线规划来看,《BVS》的市场缺陷在于两点:第一个是《钢铁之躯》评价不好,但好在它算是个不错的铺垫。第二个更大的问题是《黑暗骑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诺兰的蝙蝠侠无论在观众还是影迷漫迷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力,但另一方面《黑暗骑士》又无法继续扩展,这就造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局面,反过头来这部作品最终却成为DC电影宇宙的绊脚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用质量上佳的新蝙蝠侠去冲淡固有印象,但新蝙蝠侠的首次亮相却直接出现在了《BVS》里,抗拒效应仍旧没有消除。

    而若《BVS》质量上佳也可以,用新故事去强行建立本·阿弗莱克版蝙蝠侠在观众中的地位。但不幸的是,《BVS》沉闷的新故事将会令小本版的老爷在今后步履维艰,新蝙蝠侠的下一次机会只能寄托于小本自导自演的作品中了。

    分析出电影背后的种种问题,再着眼于《BVS》的故事中时,便会发现沉闷之处比比皆是。故事建置阶段杂乱的叙述和剪辑足以令满心期待的观众失望半截。对于从未接触过此题材的普通观众来说,影片开头布鲁斯父母“再次”被枪杀的段落令人不明所以,是完全可以摒弃的情节。可怕的是,这一段回忆杀通过莫名的画面组接搞不好会令观众产生混淆感,这是好莱坞类型片数十年来一直努力避免的事情。如果这段老爷的悲惨回忆是为了给超蝙对决的结尾做铺垫的话,那么效果更是一丁点也没出来,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对二人重归于好的场面迷惑和不满了。

    接下来的叙事是活生生的编剧反面案例。通过几场简短的戏,一下子铺开了好几个线头,信息量之大绝对能令普通观众一头雾水。问题在于,这几场戏均代表了不相干的几股势力,而这几股势力的主要角色都还没给够明确的交代和介绍,这就导致了故事脉络不够清晰,整个情节都串不成一条线。影片伊始,蝙蝠侠、超人、莱克斯·卢瑟在没有关键交集的故事线中各自为战,导演却采用短平快的穿插剪辑,所呈现的结果只能解读为故作高深或节奏失控。更别提老爷那些荒唐的梦境时而惊吓时而催眠,让观众不知怎样是好。在影片进行一大半,人们已经受够片中角色的神神叨叨之后,故事总算有了点起色。但你会发现造成戏剧冲突的动机,与之前的大量无聊文戏断裂的相当严重。这种前后故事的断裂,让观众走出影院后只会记得莱秃以幼稚的手法撺掇超人去杀蝙蝠侠,却根本想不通他的计划会有什么高效率的可能性。

    大量的超人对战蝙蝠侠的漫画故事,在这部电影里单单变成了一个母亲引发的掐架,这是人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最直观的理由。所以莱秃的那些超人威胁论和自己的小阴谋,老爷视如家人的员工惨死,政府群众对超人把战争引向地球的控诉等缘由,全都沦为毫无意义的呓语。不过,玛莎·肯特终归是伟大的母亲,她不仅让老爷和大超成功打了起来,还因其名让他们成功握手言和。这样一个刻意的巧合只能解释为生辰八字太好了。

    毫无说服力的动机让这场本该是世纪之战的大事件变成了小孩掐架,毫无说服力的巧合式理由又让这场小孩掐架草草结束。从头至尾漫迷都要靠脑补去诠释超人、蝙蝠侠和莱克斯·卢瑟三者的内在冲突,而伤心的普通观众却只能懵懂无奈。

    冗长沉闷的文戏直接导致最后与毁灭日对战时,已经很难令观众兴奋起来了。毁灭日的出现,漫迷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可普通观众这时却被折磨的也难以对结局产生悲壮和震撼的感觉,一切都显得如此草率,最终麻木了影厅的所有人。

    回想起来,稍微能让人兴奋起来的情节点,想必也就剩穿越时空的闪电侠和那四个视频文件夹了吧。

    ···徒有其表···

    先提几句字幕翻译。

    《BVS》让普通人看不懂有影片自身的毛病。但在国内公映版中,观众多了一道理解故事的门槛:字幕。这版字幕的翻译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许多句子不用听英文原声,光看看就知道是词不达意乱翻译的。给我印象较深的一句就是“Ihavefailedhim,alive……”翻译成了“他活着的时候,很失望……”,这种在中文语境下都不通顺的低级错误为何会出现在大银幕上?还有那句阿福说“二十年来打击罪犯,到头却是一场空”,观看的时候就知道很不对劲,后来找到原文“Twentyyearsoffightingcriminals,amountstonothing?“才明白,是阿福对老爷所说的“打击超人是多年唯一一件有价值的事”的强烈反驳。现在都是二十一世纪了,英译中能不能用点心呢?

    即使抛开这些“场外因素”,人们也轻易能发现,《BVS》文本质量上的缺陷,在言之无物的台词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按理说,文戏过多并不是错,超人与蝙蝠侠的分歧可以通过对白尽情展露出来,只要把张力设置到位,让剧情层层递进,最后的高潮战一定会让人大呼过瘾。然而一块块的叙事更像并列而非递进,每一块故事都没有有效拼接在一起去提炼升华,再加上假大空的台词,导致情节产生不了足够的张力和推力,这是剧作方面的全面失败。在《BVS》中,莱秃与蝙蝠侠似乎都对超人威胁论持赞同态度。莱秃的做法就是不断地陷害超人,让人民对其反目成仇,影片表现了他挖掘氪石、制造听证会爆炸案、伤害和绑架超人的女友和母亲,并制造了大BOSS毁灭日。但这些行为的展现均与整体故事背景产生割裂,显得突兀跳脱。计谋也都流于表面,看似诡计多端,实则成效甚微,这根本不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秃子”该展现出的形象。另外,艾森伯格的表演也令人无语。这个超人一生的宿敌,年轻时自有其疯狂的一面,但杰西·艾森伯格活脱脱把他演成了一个弱版小丑,那神经质的念白和举止,尽皆过火,完全是《社交网络》的山寨式演绎。

    影片80%都是在无聊的对白中度过的。超人在这些对白里被塑造成内心纠结的乖宝宝于是露易丝和玛莎·肯特自然成了他的开导者;莱秃在对白里被塑造成只会耍小聪明,又喜欢引经据典的小丑,他的挑拨离间于是就看起来相当小儿科;而老爷的智商似乎低了几个等级,内在性格好像也不如以往那么丰富,更多的只是一个阴沉的“黑侠”、而不是“黑暗骑士”了。除了这次大开杀戒以外(无论梦中还是现实),全片一副苦大仇深状,所有笑容都是硬挤出来的。戴安娜最初是以一种蛇蝎美人的形象出场,显得有些太流于俗套,然后变身成神奇女侠的时候却成为全片最高光的时刻,可见蝙蝠侠和超人的对手戏得有多么不得人心。

    其实除了艾森伯格,其余角色的模式化表演完成的比较不错,但很难出彩。不过他们所形成的深沉气场从另一方面让艾森伯格的演绎更显得不伦不类。影片缺乏激动人心的警句和富有张力的言语交锋,于是文戏就显得更加无聊沉闷。总之,台词写成这样,不如拍成默片算了。

    不过,实在不能否认主创选角的能力。历代银幕上的超人,无论克里斯托弗·里夫、布兰登·罗斯还是亨利·卡维尔,都有一张正直又亲切的英俊面容,这是超人选角的一大必备条件。现任超人卡维尔,形象还原度到位,表演也还不错,值得肯定。蝙蝠侠则需要一张性感的下巴和略显忧郁的脸庞,这里本·阿弗莱克的形象其实要比克里斯蒂安·贝尔还原度更高。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作为初登大银幕的超级英雄,观众接受度也还满意,但我总觉得有些过于瘦了。配角们没多少戏份,不作评述。整体来讲,无论主要角色们的外形上再怎么优秀,《BVS》都让他们变得徒有其表,不明其意。演员是无辜的,这是幕后主创的锅。

    ···寡淡的视听···

    这次汉斯·基默的配乐不够走心,除了《BVS》的一半旋律继续采用《钢铁之躯》的以外,新的几首原声质量平平,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唯一一首能听的是神奇女侠登场时的《Isshewithyou?》。影片几乎没有无音乐的场景,大部分音乐贯穿其中却起不到与画面或剧情互相衬托的效果。几处本该烘托出情绪的时刻,也因为叙事薄弱,只能靠配乐生生把情感调动起来,不仅很难有代入感,亦让音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配乐不够突出,又被故事拖累成一种陈词滥调,于是少了基默式的恢弘大气。

    影片一直处于黑暗的画面中,色调单一,敏感人士看久了或许会很累。为数不多的几场白天戏周围好像都加了挺厚的暗角,这还是盲目模仿黑暗风的结果。但在《黑暗骑士》中,画面都没有暗到这种地步,而且布光考究,小丑的形象也有着显著的色彩,白天戏也不少。《BVS》则不存在这些优点,也没有人去承担让色彩暂时明亮起来的功能。影片停留在夜晚的时间着实太多,这也恰好印证其为“正义联盟黎明前的黑暗”的结论。

    扎克自《钢铁之躯》后再度奉献了灾难级动作戏的灾难级调度,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它像DC版的《变形金刚》。十多个机器人会让画面失去焦点,事实证明,三个人……加上毁灭日四个人,也会成功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观众忍受了拖沓的剧情之后,就别再指望拿毫无章法的镜头和场面力挽狂澜了。大超和老爷从屋顶打到室内拍的相当平庸,没展示出什么有吸引力的形式和花招,浪费了这场大战。而三人对抗毁灭日拍的更是混乱不堪,除了奉献几个漫画书里的构图以外,丝毫看不出三位英雄的配合度,其余方面也再没什么可取之处了。如此看来,《钢铁之躯》漫长的超人佐德对打似乎都不如《BVS》的这场压轴戏显得令人疲惫。

    所以当我们看到超人被毁灭日插死的时候,悲痛么?惋惜么?好像只剩下麻木了。漫画迷早就能预料到这个结果,心里不会泛起什么波澜,并且会继续预料到超人不久就会复活,毕竟熟悉漫画的套路,这些英雄总会像某卡牌游戏里的大仙所说的那样:死而复生,生生死死。而普通观众确实大感意外,会连连问道:超人怎么就死了?然后露出持续几秒钟的迷惑神情,仅此而已。

    综上,各种不利因素确保了这部电影的动作戏不会成为人们谈论的重点,甚至可能它的一切内容都不会引发多大的舆论浪潮。人们更有可能只是看完之后一笑而过,连挖掘彩蛋的动力都不会有。它的后续效应恐怕只是让人们希望自己快点忘掉这部作品。《BVS》里里外外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的糟烂,缺乏精良的格局和有趣的细节。片中的人物只是托了历史悠久的福才显得不会过于扁平,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在这部电影里浮夸而做作(主要是莱秃)。经历此役,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等角色的人气兴许不会受到多大影响,神奇女侠可能还会涨一些。影片的质量过于寡淡,甚至连降低正联三巨头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都做不到。对华纳来讲,虽然他们可以借此开始扩展DC电影宇宙,但味同嚼蜡的《BVS》对其并未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无论好坏,华纳DC也唯有顺着这个趋势一直做下去,只是想要抗衡漫威,会更加艰难罢了。

    ···扎克·施耐德···

    最终还是要说说这个导演。

    扎克是个局限性非常强的导演。细数他的作品,除了《守望者》以外,其余作品都算不上多好,而《守望者》在我看来也或多或少毁在他手里了。处女作《活死人黎明》算是个质量尚可的僵尸片,最终结果是让世人知道了他。《300勇士》标志着其开始挥洒个人艺术风格,油画般的暴力美学也算是让他圆了自己的梦,但这部影片除此之外一无是处。一个导演追求自己独特的美学本无可指摘,但借此而不顾影片整体质量的好坏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扎克·施耐德欠缺对影片整体的把控力,这一点是他最大的局限,并已在无数作品中证明了。他拍过动画片《猫头鹰王国》,一部反响平平的作品,他还拍过一部奇幻动作片《美少女特攻队》,杂糅了多重娱乐元素,却没有很好啮合在一起,口碑也不怎么样。结果一部《守望者》却让其成为漫迷心中神一样的导演。

    可是我们不能忽视,阿兰·摩尔的原著是完美无瑕的精品,《守望者》基本上冲破了流行文化的局限,有潜力成为传世经典,可称得上是漫画界的翘楚。这本书也凭借雨果奖确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如果改编成电影,更是有实力变成全球大热的作品,甚至可能会在《黑暗骑士》的基础上再把漫改电影拔到一个新高度。

    但是扎克·施耐德用162分钟的公映版讲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故事,直到18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才让人们明白这是一个挺不错的电影。与其说这次跟《天国王朝》一样又是制片方胡乱删改作品惹的祸,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能意识到扎克·施耐德根本不会在有限的标准时间里讲故事。于是《守望者》本应凭其丰富的话题性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成为全球经典,却因为一个缺乏掌控力,不会讲故事的导演沦为小众佳作。

    《守望者》的原著水平很高,同时还是个绘本作品,因此综合来看改编难度小,起点高。扎克的忠实翻拍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即使如此,他还导致巨人的半截身子没入到泥土之下。

    除了个人的美学风格,扎克不具备一名优秀导演的其他能力,所以我说华纳将DC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是个昏招。他要么只能拍故事简单至极,完全靠画面风格撑起来的视觉电影,要么就用几集电视剧的时间勉强拍拍故事复杂,同时具备让他发挥个人美学的超长奇观电影。他的《300勇士》和《钢铁之躯》就属于前者,故事复杂度不高,叙事难度不大,但《钢铁之躯》仍然失败了。而他的《守望者》和这部《正义黎明》属于后者,公映版继续令人失望。所以,扎克·施耐德放话,《BVS》会推出三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就属于意料之中的事了——他必须用影片时长去弥补自己的缺陷。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看起来应该是个故事简单的电影,但其实它取材来源众多:《黑暗骑士归来》、《蝙蝠侠:缄默》、《超人之死》、《世界最佳拍档》、《一号地球》和《不义联盟》等等,甚至老爷的追车戏和一对多战斗都有着《阿卡姆》系列的影子。实际上这就导致它的内容足够复杂,但扎克又欠缺对故事的掌控和素材取舍能力,想往影片中塞进太多的东西,当然,还不能少了自己的美学风格。于是物极必反的效果就是,影片每件事都没有交代清楚,最终显得空洞无物。当然,对于看过漫画的影迷们来说,充分的脑补或许会让影片显得饱满有趣,那些交代不清的故事脉络他们如数家珍。但这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该干的事吗?把普通观众拒之门外?为了让漫迷玩找彩蛋和取材何处的游戏?

    同样的,扎克对场面的调度力也令人堪忧,他的美学风格更多的彰显于单一画面中,只要戏连贯起来就很容易乱作一团。在《BVS》中,他并非人们所说的抛弃了一些个人风格,那恰恰就是他的个人风格:用一切形式的装逼去毁掉一部有潜力的作品。《BVS》中仍有着不少的升格镜头,但相比《300勇士》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意以外,本作的这些元素只会显得更加毫无意义。他的影片总是利用大量看似美妙的构图和仪式感强烈的镜头语言去烘托气氛,殊不知真正的气氛是用故事和戏剧冲突去打底营造的。以至于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更像是自我满足和故作高深的绣花枕头。

    此外,我不知道扎克·施耐德生活中是不是个有幽默感的人,至少我在他的作品里没看出来。外媒评价《BVS》缺乏幽默感,是导致它的质量不尽人意原因之一,说的很有道理。应该知道,阴暗深沉的故事风格就并不代表必须摒弃幽默,也并不意味着有些幽默元素就一定会变成漫威电影。现今多数类型片都会适当加入一些搞笑幽默作为调节,超级英雄电影更需要这种润滑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就充当了这个润滑剂,虽然他疯狂的笑话和举止不一定会让你笑出来,但观众仍会感受到其与正面角色的气场所产生的冲突,气场冲突也间接造就了戏剧冲突,故事张力便有了。此外诺兰在影片里还有心地穿插一些风趣的台词,比如蝙蝠侠的武器顾问卢修斯、管家阿福都会时不时迸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讽刺。这些要素确保了影片不至于过分沉闷或灰暗,同时还可以作为延缓叙事节奏和观众情绪的有效工具。《BVS》缺少这样的工具,每个人都神经紧张,表情严肃,忧郁苦闷的气氛贯穿始终,恨不得让人觉得突然蹦出个死侍大声吐槽才够痛快。

    最后,DC迷和热爱漫改电影的人们需要意识到并时刻警惕的是:正义联盟及DC宇宙的最大的敌人不是毁灭日、不是反监视者、更不是达克赛德,最强大的敌人非扎克·施耐德莫属。奉劝他尽早下课吧!

    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演绎、建立镜像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任何违反本声明的行为均属于非法行为。

    非盈利用途须在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完整标注作者信息(与作者本人联系以取得详细信息)和文章来源的前提下,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盈利性用途,须提前联系作者,在完整标注作者信息的前提下,征得作者同意并支付相应稿费后方可转载。

    ————————————————————————————————————

    公众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主要发表影视、音乐、游戏、文学评论及个人小说

    黎明前的黑暗英文版
    正义黎明——正义联盟黎明前的黑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599911198#qq.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