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濮阳 [切换]
    濮阳培训啦 > 濮阳热点资讯 > 濮阳外语知识 >  【已回答】【英语论文】《傲慢与偏见》汉译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应与选择

    【已回答】【英语论文】《傲慢与偏见》汉译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应与选择

    时间:2023-02-28 05:15:10  编辑:同城资讯  来源:资讯   网站投稿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生态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成为热点。从时空维度比较分析王科一、孙致礼、李继宏的《傲慢与偏见》汉译本。探讨译者们是怎样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生.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生态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成为热点。从时空维度比较分析王科一、孙致礼、李继宏的《傲慢与偏见》汉译本。探讨译者们是怎样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生态适应与选择,应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让译文在时间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适应主流,使译本的文化生命力长盛不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傲慢与偏见》;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Eco-selectionandAdaptiontoChineseVersionsofPrideandPrejudice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expandingoftheperspectivesthatscholarstaketostudythetranslationactivities,translationstudiesundertheperspectiveofecologyhavebecomeahottopic.ThispaperwillcompareWangKeyi's,SunZhili'sandLiJihong'stranslationofPrideandPrejudiceinthetimeandspacedimensions,tryingtomakeananalysisonhowtheyselectedandadaptedto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chosetheappropriatetranslationstrategiestomaketheirtranslationadapttothemainstreamintermsoflinguisticdimension,culturaldimension,communicativedimensionandenjoyculturalvitalityandprosperous.
    Keyword:eco-translatology;PrideandPrejudice;linguisticdimension;culturaldimension;communicativedimension;

    近年来,众多学者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去解释和研究翻译活动,探讨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解释“何为译”“为何译”“谁来译”“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在传统的翻译活动和研究中,译者像“带着镣铐的舞者”,隐去自己身份去搬运文化,而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主要为是否忠于原文;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人们则将译者看成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掌控者”,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被选择后,主动地去选择性的适应,再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而人们评判译作是否成功主要看它是否能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下“适者生存”.译者若想要成功传达原文的情感、思想及意境,不仅需要完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适应、选择与转换,还要考虑到文学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皆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得不还要从时间维度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使作品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在生态环境中“优胜劣汰”,最后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

    一、《傲慢与偏见》汉译本在时间维度上的适应与选择

    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要求文学界多引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而PrideandPrejudice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作品得以引进中国得益于其“现实主义”风格。朱虹在王科一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序言中说到,乡间三四户故事其实折射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及阶级状况。认为简?奥斯丁向世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和利益交易为基础的婚姻本质,这部作品得以引进翻译正是因为其符合中国当时以阶级斗争评析为主流的文学评论模式及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王科一在这一时间维度上的译文自然处处体现这一特征。“Ourplainmannerofliving,oursmallrooms,andfewdomesticsandthelittleweseeoftheworld……”王译为:“我们生活清苦,举出局促,侍仆寥寥无几,再加我们见识浅薄……”此句完美再现原着讽刺“封建阶级代表人物---柯林斯”的效果。

    孙致礼的译本出版于改革开放之后,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思潮丰富化,学术流派多元化,人们思想日渐开放,对外来文化接受度高。相对于归化程度过高的译作,国人更欣赏那些保留异国文化的作品,渴望更了解原汁原味的异域风俗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变化导致读者对译文的渴望和期待不同,也就间接地对译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孙致礼则坚持“保持洋味,避免洋腔”.如将“piquet”等各种打牌游戏翻译成“皮克牌”等,然后加入注释。人名的翻译则保留了洋味,采用音译法。

    李继宏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于2010年正式出版。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生活状况互通,知识共享程度高,译作在这个时代问世需要具有“准确”和“可读性高”的特点,以迎合观众和市场,提高销量,同时若想要在文学界得到认可,还需要具有鉴赏性、文学性和时代性。因此李在对此书的翻译过程中深刻求索,旁征博引。仅导读就有25页,注释说明共73页。而这3个译本出版于不同年代,却“适者生存”,市场占有率高,能够得到读者和学者的认可和欣赏。下面我们从具体实例中鉴赏一下3位译者在生态翻译环境中空间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二、《傲慢与偏见》汉译本在空间维度上的适应与选择

    (一)语言维的转换

    语言维的转换需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译者将自己置身于翻译生态环境中,根据英汉思维特点,表达差异,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完成语言形式的转换与适应。在此过程中,译者既要尊重原作,又要发挥译者主体性,按照译入语表达习惯和特点进行恰当的转换变通;既要忠实于原作者,又要适应于读者及当下文学环境,符合目的语特点。从语音、语义、词汇、句法、修辞、语言风格等各方面进行成功转换,达到原文译文交相辉映,让读者从一种艺术中感受到另一种艺术的美妙。

    原作能以通俗小说的题材在文学领域跻身经典之列主要是由于简?奥斯丁的文笔犀利而睿智,让人百读不厌,小说语言表述富有诗歌及戏剧特色,节奏感强,对偶句的灵巧使用更是使人物对话机智诙谐。王科一所在的时代是政治意识主导着文化发展,文艺政策要求“洋为中用”,因此王在翻译过程中多运用规范化的汉语行文措辞,以增进读者对外来文学译作的认同感。王应用了很多汉语色彩浓厚的四字结构,这既保持原作风格,又符合汉语特色。符合当时主流文学界提倡的用词规整精炼,严谨简洁。如:“……,andtheeveningwasspentinthesatisfactionsofanintercourserenewedaftermanyyear'sdiscontinuance.”王译为:“……这一晚过得真有意思,正所谓:连年怨阔别,一朝喜相逢。”王保持了原作的诗歌文风,译成了对偶句式,前后对仗、呼应,再现原文人物喜悦的情绪。孙则坚持翻译不能固守某种翻译方法,而要坚持辩证统一,可直译或意译,可归化或异化,既要对作者忠实又要对读者忠实,译文既要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又要保持原作的风味。如王将全文第一句“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在译文中完全调整顺序,译为“……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将典型的“开门见山”英语句型转换成汉语典型的层层递进的句式。李认为译文不能拗口生硬,需要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想法,行文要流畅,不为原作“马首是瞻”,将原作风格、语境、特色对等传递出来即可。如第1卷第13章第3段出现的“agentleman”“astranger”被王和孙分别译为“男宾”“先生”“生客”“生客”;李则按照21世纪读者语言表达习惯,将之译为“男的”“陌生人”,现代感十足。下面对比一下3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情况。

    例1Obstinate,headstronggirl!Iamashamedofyou!Isthisyourgratitudeformyattentionstoyoulastspring?Isnothingduetomeonthatscore?

    王译:好一个不识好歹的小丫头!我都为你害臊!今年春天我待你那么殷勤,你就这样报答我吗?难道你也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孙译:你这个丫头真是顽固不化!我都替你害臊!今年春天我那么厚待你,你就这样报答我?难道你对此就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李译:你这个顽固的臭丫头!别给脸不要脸!今年春天我大鱼大肉招待你,难道你不感激吗?你不觉得欠我人情吗?

    原文中的“obstinate”“headstrong”在朗文词典中的解释分别是“固执的,顽固的”“倔强的,固执的”.王将之译为“不识好歹”,而“不识好歹”出自《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存在误译现象;李将之译为“顽固”,强调作用不强。而孙将之译为“顽固不化”,将LadyCatherine情感尽数述出。虽然3位译者皆想要在文字中传达LadyCatherine对Elizabeth斥责和愤怒的情绪,王和孙的译文皆对等的传达原文情感,让译文即适应原语生态环境,又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让读者成功体验人物的语言风格。但是李译文中的“臭丫头”“别给脸不要脸!”“大鱼大肉招待你”“欠我人情”等当下较为粗俗而市井的语言,不符合LadyCatherine古板傲慢的贵族身份,未能完全对等的将语言维成功转化过来。

    (二)文化维的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另一种文字之上的风俗和文化。两种语言分别根植于自己的文化生活环境中,所以翻译过程亦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译者必须深谙两种语言和文化,才能避免文化维度的转换失败,避免源语文化的负干扰,实现原语文化生态移植,让译文最大程度适应译入语文化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和谐统一。

    例2…becauseitrequiredanexplanationthatwouldrobhimofhisborrowedfeathers,…

    王译:……因为这件掠人之美的事,可以说个清楚明白……

    孙译:……因为信里要求我说明实情,这就使他不用再掠人之美……

    李译:……因为我可以趁机向你解释清楚,把借来的羽毛统统拔掉……

    在例2的翻译中,王和孙皆将“robhimofhisborrowedfeathers”翻译成“掠人之美”,将源语文化略去,未能实现文化维的成功转换;而李则将其译成“把借来的羽毛统统拔掉”并作注释解释词语来源和意义,保留了源语文化,亦丰富了译入语文化,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维度转换。

    综观整篇小说翻译,为了保留原语文化,王作了66处注释。孙作了55处注释。而李则花了3年时间研究原着背景文化及翻译文章,在深谙背景文化及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还标注了很多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并追索很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为了充分解释说明,共做了371条注释,有意识地在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前提下,成功传递迁移语言背后的文化。

    (三)交际维的转换

    众所周知,语言是因交际而存在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是译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作者表述不同场合和人物使用的是不同的语体,正规或不正规,儒雅或粗俗,诙谐或严肃,皆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交际维能否转换成功,主要看读者能否通过阅读译文感受到源语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在第13章,WilliamCollins给Mr.Bennet写的信抬头为“DearSir”.王将之译为“亲爱的长者”,孙将之译为“亲爱的先生”,李将之译为“本尼特先生台鉴”.读者能够从王和李故意装腔作势的用词中感受到作者对WilliamCollins讽刺的笔调。而对信中内容的翻译,王和孙则多处使用四字格表达,李更是用文言文体去刻意奠定WilliamCollins观念守旧、浮薄之至的话语基调。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品的诙谐和深刻。三位译者虽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却皆达到了交际意图和读者期待。

    三、结语

    为了重现原文的思想、情感、语境,3位译者皆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恰当的进行了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虽然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遵循的翻译原则各异,但3个译本皆能“适者生存”.而经久不衰的原因则是译者不断适应源语环境,在宏观上进行恰当的时间维度转换,从微观上进行恰当的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转换,成功的适应当下的翻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AUSTENJ.PrideandPrejudice[M].NewYork:BantamDell,2003.

    [2]NODA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5]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7]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傲慢与偏见英文论文
    【英语论文】《傲慢与偏见》汉译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适应与选择

    【英文论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傲慢与偏见》的汉译

    摘要: 《傲慢与偏见》是深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流传很广,译本众多。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充分把握原文意图,认真选择翻译策略,尽可能地还原原文之意,又能够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思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正是指导翻译的理念,从此角度出发,选取了孙致礼、周鸳、张经浩的三本译本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译者提供一种比较恰当的翻译方式,达到源语言与目的语的平衡。

    关键词: 奈达;功能对等;《傲慢与偏见》;

    Abstract: PrideandPrejudiceisoneofthemostpopularforeignliteraryworksamongChinesereaders.Itiswidelycirculatedandhasmanytranslations.Therefore,translatorsarerequiredtofullygrasptheintentionoftheoriginaltext,carefullyselecttranslationstrategies,restorethemeaningoftheoriginaltextasmuchaspossible,andconformtothereadingthinkingofChinesereaders.Nida'stheoryoffunctionalequivalenceistheguidingprincipleoftranslation.Fromthispointofview,threetranslationsofSunZhili,ZhouDungandZhangJinghaoareselectedtostudyinordertoprovidetranslatorswithamoreappropriatetranslationmethodandachievethebalancebetweensourcelanguageandtargetlanguage.

    Keyword: Nida;functionalequivalence;PrideandPrejudice;

    一、引言

    简?奥斯汀是英国着名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傲慢与偏见》影响甚大。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是西方着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没有遵循以往原文与译文的直接对比,而是引入了两个过程的比较,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会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在对《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怎样考虑译语与源语的特点,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与协调。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尤金?奈达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引入交际理论与信息论,改变了以往关注于译文本身与原文的对照与不同,从根源上关注于原文与译文创作过程,使人们关注原作者创作心理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再次创作的心理变化与内心的交流[1]。同时,也会注意到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由于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会产生相对应的效果,在译文中也会显示出这一特点。

    在翻译活动中,除了要遵循“等效”原则,还要强调动态的对等。一方面,译文要忠于原文,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与语用。另一方面,译文过程中要遵守动态的对等。因为译者要接受原文信息、源语言文化,同时还要关注于目标语的文化、目标语的特点以及读者的思维。换句话说,目的语读者接收的译文信息与源语言读者接收的源文信息一致。而如果要保持文章中的信息对等,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就必须改变文章的形式与结构。但是,这种理论与概念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反对与批评。因此,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极端的“动态对等”,并且界定了改变语言形式的情况,包括以下五种:(1)如果直译文中传递的信息是错误的,需要引入目的语改变原有的形式;(2)如果按照原文会造成语义缺失,而且可能会造成语义错误的时候,要改变语言形式或结构;(3)如果译文与原文对应会出现歧义或者意义晦涩的时候,需要改变译文的安排以适应读者的需求;(4)如果对应原文形式会改变创作者的意图的时候,需要以传达创作者目的为主要任务改变形式;(5)如果对应原文形式会不适合译文语言规范与习惯,需要改变形式规范语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根本上说明了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判断与选择的因素。而关于译文的效果奈达也给了标准,他认为,译者的关注点不同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翻译效果,但是读者的反应是第一位的[2]。他提出了“读者反应说”,认为评价译文的好坏是要根据读者的反应的,将译文接受者对于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于原文的反应作对比,可以得知译者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反应是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文是否成功。

    三、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傲慢与偏见》的翻译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描写英国乡村绅士家庭生活的小说,其中主线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另外几条辅线是伊丽莎白家庭中的几个姐妹出家的故事[3]。通过描述婚姻问题,显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与阶级之间的互动与差距,也反映了女性主义在婚姻问题上的萌芽。通过对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赞颂了自由恋爱与追求男女平等、阶级平等的理念,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注重地位、名誉以及财富,并且以此为婚姻基础的现象。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译者应该抓住文章的精髓,将每个人物刻画如原文一般的生动形象,并且语言要符合他们各自的人物设定。一部好的翻译作品要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表述、强大的感染力以及符合读者审美的艺术效果。《傲慢与偏见》由于其自身的吸引力,在中国已经有众多翻译版本,本文选取流传比较广泛的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译者怎样使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包括信息功能对等、语气功能对等、情感功能对等、语用功能对等4个方面。

    (一)信息功能对等

    语言的信息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文学作品中,信息都是处于核心地位。信息一方面指表达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指接受者接收到的含义。而接受者是否能够接收到表达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取决于表达者的表达,以及接受者的接收能力[4]。同样,奈达所要表达的关注读者的反应,一方面就是要关注他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如果译文读者对于文章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于原作的反应是相同的,那么就达到了功能对等。

    例1Design!Nonsense,howcanyoutalkso!…assoonashecomes.

    孙致礼译:打算?胡扯,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因此,他一来你就得拜访他。

    周鸳译:目的?荒唐!你怎么能够这么说?不过,兴许他会喜欢上她们中间的哪一个的。所以,等到他一搬来你就得赶快去拜访人家。

    张经浩译:为这桩事!胡说!你怎么讲出这种话来?不过呢,他看中我们的哪个女儿倒很可能。所以,等他一来,你非得拜访一趟不可。

    例1是贝内特夫人劝说先生去拜访新来的宾利先生,促使他和女儿的因缘,但是贝内特先生反驳之后夫人的回答。在孙的译文中“打算?胡扯”用得很恰当,因为贝内特夫人的设定不是优雅的上层人士,而是急于女儿婚事的妇人,所以她说话不会那么文雅。而周译文中“荒唐”一词不是很好,因为在汉语中,“荒唐”一词是指责、责备他人,而这个情景下贝内特夫人不是批评丈夫,而是抱怨、不理解,所以这就会造成读者的信息不准确。张的译文也很恰当,符合人物性格,也很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2“Hemustbeanoddity,Ithink,”saidshe.“Icannotmakehimout…Canhebeasensibleman,sir?”

    孙译文:“我想他一定是个古怪人,”她说。“我真摸不透他。他的文笔有些浮夸。他为继承财产表示歉意,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使他可以放弃,也别以为他肯那么干。他是个明白人吗,爸爸?”

    周译:“他想必是个古怪的人,”她说道,“我真猜不透他。他的用处似乎有些浮夸。对继承父亲的家产而感到所谓抱歉,他这话是想说明什么呢?纵然这件事能够取消,我们也不要指望他情愿取消,他的头脑清醒吗,父亲?”

    张译:“我看他一定是个怪物。”她说,“我捉摸他不透。他的信写得装腔作势。既要继承产业,又谈什么海涵?恐怕事能由己时他也会不愿由己。爸爸,他能是个有头脑的人吗?”

    例2这段话是伊丽莎白评价柯林斯所写的信。在原文中,形容柯林斯为“anoddity”。在译文中,孙和周分别翻译为了“古怪人”“古怪的人”,合情合理,但是张译文为“怪物”程度比原文加深。另外,前两种译文都比较符合人物语言与场景,能够把信息完整带给读者,但是张译文中“我捉摸他不透”词序怪异,不符合日常交流情景。而且“装腔作势”“海涵”这类词语太过文学化,在一个日常对话中使读者感到怪异。特别是“恐怕事能由己时他也会不愿由己”这句话,太过文绉绉,读者读来不知所云,而且十分拗口,加重了读者的阅读负担,信息也没有准确地传递。

    (二)语气功能对等

    人们说话不仅仅要表达相应的信息,语气的变化也会影响读者的判断。语气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感受,特别是命令的语气、反驳的语气,使得他人服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依照自己的安排办事、服从自己的思维[5]。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加重表达,显示出语言使用者的权威与反叛的语气,使得读者感同身受,充分体会那种场景下的唇枪舌战。

    例3“Whatevermyconnectionsmaybe,”saidElizabeth,“ifyournephewdoesnotobjecttothem,theycanbenothingtoyou.”

    孙译:“不管我的亲戚是些什么人,”伊丽莎白说道:“只要你外甥不计较,便与你毫不相干。”

    周译:“不管我亲戚是些什么人,”伊丽莎白道:“只要你外甥不计较,与你有什么相干。”

    张译:“无论我的三亲六眷是什么人,只要你的外侄不计较,你用不着多操心。”

    例3这段话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姑母进行辩论的场景。伊丽莎白对于凯瑟琳夫人咄咄逼人、强买强卖的态度非常不赞同,所以话语里面没有多少敬重,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上述译文中,孙和周的译文大同小异,用“不管”“只要”“毫不相干”“有什么相干”等词汇充分表达了伊丽莎白反抗凯瑟琳夫人的态度,以及对于其刻意挖苦、讽刺自己的抵抗。而在张的译文中,“三亲六眷”显得文雅,将那种气势汹汹、伶牙俐齿的感觉削弱了;“你用不着多操心”像是规劝,而不是反驳与不满,没有将小说中人物的鲜明特点表达出来。

    例4Iwillnotbeinterrupted.Hearmeinsilence.Mydaughter…

    孙译:我说话不许你插嘴!你给我老实听着。我女儿和我外甥是天生的一对。

    周译:我说话不许你插嘴!老实给我听着。我的女儿和我的外甥是天生一对。

    张译:我说话别插嘴!你乖乖听着。我的女儿和外侄是天生的一对。

    例4这句话是凯瑟琳夫人斥责伊丽莎白打断她说话的场景。虽然原文是平铺直叙,但是根据原文的背景与谈话的内容可以得知,傲慢的凯瑟琳夫人在严厉斥责伊丽莎白,认为她为了攀高枝而选择了她的侄子/外甥。译文中三位作者都用了感叹号将原文中命令式的强硬语气表达了出来,读者也能够充分感受这种情景。但是张的译文中“你乖乖听着”没有“老实听着”这种表达更突显强调语气,略逊一筹。在孙、周的译文中,“不许”“给我”这些词语也充分显示了凯瑟琳夫人的霸道蛮横、唯我独尊,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显得更加完整生动。

    (三)情感功能对等

    情感在语言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文学作品中。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许多话语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情感的表达、宣泄,还有这些表达是否符合人物形象与性格,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透彻地了解,达到情感功能对等。

    例5Youhavenoregard,then,forthehonourandcreditofmynephew!Unfeeling,selfishgirl!…

    孙译:这么说,你毫不顾全我外甥的体面和名声啦!你这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丫头!你难道不知道,他一跟你结了婚,大家都要看不起他吗?

    周译:这么说,对我外甥的名誉和地位你也不顾及了!好一个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小妮子!你难道不明白,他一旦跟你结了婚,还有谁能看得起他!

    张译:看来你是完全不顾全我外侄的体面和名声了!你这只想着自己,没有良心的东西!你怎么就不考虑考虑,与你结了婚以后,人人都会瞧他不起呢?

    例5这一段还是伊丽莎白和凯瑟琳夫人的争论。当伊丽莎白不否定自己未来与达西先生订婚的时候,凯瑟琳的反应。上述译文中,凯瑟琳对伊丽莎白的称呼分别翻译为了“丫头”“小妮子”“没有良心的东西”。虽然凯瑟琳夫人强势又傲慢,但是她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贵族,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说“丫头”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对于对方出身的不屑,还有就是对方比自己年小,她是以长辈的姿态和伊丽莎白谈话。而“小妮子”有点彻底看不起的意味,没有“丫头”恰当。“东西”已经不仅仅是对于对方出身的不以为然,已经是践踏对方的尊严,否定对方的人格,情感上不符合,也与对方的家庭背景与受教育情况不相匹配。凯瑟琳夫人是傲慢和高高在上,但不是没有良知的人。

    (四)语用功能对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用一些手段来表达一定的语用。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最常见的是幽默与讽刺的手法,而且最常用这种手法的人是贝内特先生。这种手法使得读者读来有趣诙谐,并且经常是带有文化色彩的,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到这点,使得译文保留这种特色,并且能够适应译语,达到语用功能的对等。

    例6Youmistakeme,mydear.Ihaveahighrespectforyournerves…

    孙译:你错怪我了,亲爱的。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啦。至少在这二十年里,我总是能听见你郑重其事的说起它们。

    周译:你太冤枉了我,我亲爱的。我格外尊重你的神经,它们已经成了我的老朋友。少说也有近二十年了,我经常听到你非常严肃地提到它们。

    张译:亲爱的,你别误会。我老惦挂着的就是你的神经。你那几根神经都成了我的老朋友了。你一谈起神经就心焦,至少这20年里我听得多。

    例6这一段是开篇,贝内特夫人希望丈夫能够拜访新来的宾利先生,而贝内特先生并不愿意,她因而生气申明自己有精神衰弱,贝内特先生不应该这样惹她生气,贝内特先生就回答了上述话语。这种回答中充满了幽默诙谐。话语中,贝内特先生将“夫人的神经”当做了朋友,用了拟人的手法。在这一点上,三种译文都达到了这种语用效果。“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啦”“它们已经成了我的老朋友”这种表达十分自然也很俏皮。但是,在张的译文中,“我老惦挂着的就是你的神经。你那几根神经都成了我的老朋友了”出现了重复,读来像是一字一板的翻译原文,不符合汉语的写作习惯,读者读来不太顺畅。另外,最后一句“你一谈起神经就心焦”也扩大了原意,不符合翻译的标准。

    四、结语

    《傲慢与偏见》是西方经典小说,自流传入中国就引起了读者的重视,翻译版本众多,本文选取了其中3个译本进行研究。引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信息功能对等、语气功能对等、情感功能对等、语用功能对等4个方面来分析,以此探究怎样使翻译更能够达到原文与译文功能的对等,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罗雪林.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呼啸山庄》的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47-148.
    [2]徐常兰.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读与写,2011(2):34-35.
    [3]沈超.功能对等理论下《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赏析[J].海外英语,2017(2):207-208.
    [4]朱振雷.试用读者反应检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可操作性[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2-25.
    [5]贾真真.功能对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不同中译本分析[J].英语广场,2015(1):30-31.
    [6]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599911198#qq.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