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即发布信息
·漯河 [切换]
    漯河培训啦 > 漯河热点资讯 > 漯河留学知识 >  【中国留学生论坛】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

    【中国留学生论坛】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4-04-09 20:21:02  编辑:同城资讯  来源:资讯   网站投稿

    中国留学生论坛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

          一、不爱跟外国人交流,喜欢抱团
            David是一名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学生,他的舍友是一位中国男生。“他刚来的时候跟我说了句"Hallo",而当我们的下一次说话,就已经是三天以后了。”
            在和这位中国舍友相处了一段时间后,David觉得,他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他们的宿舍是两人一间,而David由于是纽约本地人,因此在学校的朋友会比较多,他经常都是早出晚归的,再回来后就经常发现,舍友是坐在椅子上看电脑,又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
            “Terry Zhang(舍友)比较喜欢待在宿舍里,当然他有时也会去图书馆。似乎有几个和他已经来这边读书的朋友,平时吃饭,都是他们几个在一起。”David说他一开始尝试去跟Zhang进行交流,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的好。
            “我得承认我对中国文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不会去问他太多关于他们国家或者民族的问题,但我一开始有问他一些来这边的感受,以及他对纽约的了解程度之类的,如果他愿意,我可以带他去曼哈顿逛逛,因为我是本地人嘛。不过遗憾的是,好像他对我们这里的东西也不太感冒。”
            总体来说,David与Zhang的相处还是波澜不惊的,两人之间并不会有什么摩擦或者矛盾,当然,作为舍友,一个学期说话的次数可能只有几十句,这让喜欢交朋友的David来说觉得有些难以理解。
            “我希望他能多跟我们说说话,因为毕竟他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融入。比如通过“6.6留学日”这样的活动。他现在都来这里一个学期了,朋友圈还是最早的那几个中国人,当然现在路上碰到的时候,他会跟我们这几个比较脸熟的人打招呼了。”
            二、读书十分用功
            国内许多人以为,留学生在海外就是吃喝玩乐,到处旅游。其实不然,如果说以学习上的刻苦来排名,中国留学生一定是名列前茅的。
            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的Lansbury就说道,在图书馆挑灯夜战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学生。“他们通常都会在那里呆到很晚,有的甚至就一晚都睡在图书馆。”
            不过Lansbury也表示,学习的刻苦程度与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好几位中国的同学的成绩都算不错,但这么说吧,考虑到他们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我认为这个成绩还是低了些。”
            Lansbury说他自己的成绩就属于中等那种,当然他也承认自己也不愿意把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我觉得读书就是一种娱乐,出去喝酒、看球也是一种娱乐,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碰到好玩的我就会去钻研一下。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中国同学都有着毕业的压力,加上语言不占优势,可能在科目上的付出会相对多一些吧。”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从Lansbury的观察来看,他发觉中国学生不是很喜欢参与课堂上的互动,尤其是回答问题,不过让他们写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
            “你知道吗?我觉得他们的口语跟书写简直是天壤之别,面对一个问题,他们可能会支支吾吾半天憋不出一句话,但只要是动笔写,就毫不拖泥带水,并且你看完后会觉得表达跟修辞都十分流畅。”
            “有时候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能把写的给说出来?” Lansbury的疑惑同时也是许多英国学生的疑惑,在说和写之间,他们往往更喜欢前者。
            三、非中餐不吃
            有一个笑话说,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口锅,怕吃不惯那里的食物,好自己动手做饭吃。一是不喜欢吃西餐,二是节约,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喜欢自己做饭,中国人在海外都喜欢自己做饭。
            Emily有许多中国朋友,她和他们相处的也很愉快,但唯一的矛盾就在于——吃。
            “我发觉中国人真的很难改变自己的口味。”每次一谈到她的中国朋友,Emily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的餐厅是有提供早餐的,当然都是典型的英式早餐,番茄、蘑菇、鸡蛋还有培根。有一次,我鼓励我隔壁的中国女生也去试一次英国早餐,结果之后她痛苦地跟我说,再也不会有第二次了。”
            好在Emily的学校宿舍配有厨房,因此中国学生大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她们真的好喜欢做菜,而且一做就能做出四五盘来,搞得整层楼都能闻到油烟的味道。”
            虽然如此,但Emily也表示,中国菜确实非常好吃。“哈哈,有一次她们邀请我去吃饭,那是我第一次用筷子,虽然很吃力,但不得不说的是,真的非常非常好吃。怎样形容呢?就是我感觉,中国菜有很多种香味,而英国菜只有一两种味道。”
            “当然我还是很难理解她们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就是不愿意去尝试当地的食物。我有时跟她们说,你们请我吃中餐我都欣然接受了,那我请你们吃西餐怎样就这么困难呢?” 说到这里,Emily不禁大笑起来。
            “你知道她们怎样回答我的吗?她们说,这根本不公平,因为中国菜好吃太多了。” Emily现在也常常去中国同学那里蹭饭吃,她说中国菜确实要比英国菜精致许多,但她也认为,英国菜也没有难吃到难以下咽的地步。
            从这几位外国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中国留学生的形象正在慢慢转变,当然一些固存的标签依然还在。无论是David、Lansbury还是Emily,他们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所不足,最大的问题还是无法轻易融入当地的社交环境。这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界的引导。
            由学无国界myOffer倡导的“6.6留学日”就意在改变这一现象。无论是他们推出的留学六大礼包,还是线上留学生学霸分享会,还是即将迎来的全球留学生权益保护联盟、留学生心理热线,他们希望通过专业的服务与庞大的资源,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去融入异国他乡的生活环境。

    怎样看待中国出国留学现状

          面对高等教育日益开放化、多元化、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国内传统教育方式的引导,以高中生,大学生为主流的很大部分人都纷纷选择“出国留学”这一方式来提升自我。国外领先的教学质量、开放的教学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都是学生选择留学的因素。其中,人民币的升值也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诱因。
          一、人民币升值加温留学热
            据2014年教育机构数据调查显示,有80%的大学生都有出国意愿。这表明出国留学仍然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现今的留学成本早已不比往日的遥不可及,再者,大学生的泛化导致国内就业竞争激烈不断,出现人多岗位少的现象,不少高校毕业生趁机选择到国外留学深造,增加自身竞争力,躲避就业“寒冬”,因此出国留学热才会不断加温。
          二、出国意向人群家庭条件较好
            在大学生中,有出国意向的人其父母均有稳定收入,并且以城市人口居多。这说明虽然出国留学的大前景很好,但微观到个人,依旧与其家庭经济情况以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选择不想出国的大学生中,留学费用是阻碍他们走出去的关键,另外联系学校,签证,准备一些必要的生活费,买生活用品都需要客观的费用,承受能力不足使一些同学望而却步。
          三、出国留学群体多数选择美国
            虽然美国留学费用较其他国家高,但仍然是留学的首选之地,占据调查人数的一半;其次是英国占30%,其他地区占21%。可见中国学生在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上依然倾向于oumei国家。美国历史虽短,但其学府林立,学术氛围浓重,大学教育水平极高,并且拥有先进的教育资源。
          四、留学生九成选择归国
            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表示会在留学后归国,但也有10%的留学生不愿意回国。面对部分人出国留学后不归国的现象,一方面是国外较高生活品质的吸引,另一方面,尤其对一部分技术人员来说,国外拥有中国远远不及的科研团队和研究环境,因此,开阔视野和国外较好的学习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
          五、出国留学的利与弊
            留学利弊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引起大家相对强烈的兴趣。56%的大学生认为出国对自己未来发展很有好处,17%认为出国更像是一种面子工程,剩下的一部分人则表示出国留学是利弊相交的,主要看出国的目的以及在国外的生活状态。有些学生出国后经常逃课,疯狂购物,严重耽误学习以及浪费金钱。但宏观而言,国外学校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能够提供比国内更好的机会,更好地接触自己的专业,这对将来的就业有极大帮助,因此大多国内企业偏爱留学归国的人才。

    “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你想的还糟糕”外国教授一席话很扎心,是什么?

          二十世纪初,一个人如果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那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比没有留学经历的人占优势,俗语叫“吃香”。

          但随着时间映证,我们发现有过短暂留学经历的人,除了“海龟”的身份,在能力上和国内完成学业的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一位外国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听到这样的评价虽然不服气,但教授给出的理由着实让人信服。他们不是种族歧视,而是我们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的确弊端重重。

          当然,也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中式教育有它的好处,坏处亦是显而易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剖析自己,保留自己擅长的,完善自己不擅长的。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的确有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思辨能力弱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要背诵记忆大量的知识内容,导致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真正理解背诵的内容,在应付完考试以后,这些知识点就会被忘掉。

          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的成年人,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背诵过的古诗词。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理解。

          中国学生对老师、课本上的东西过于依赖和信任,不会质疑知识的真实可信性,更鲜少在现实生活中琢磨这些内容,因为他们忙于记忆下一个知识点。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记忆,到头来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实际效用,更加没有创造出任何相关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知识如果没有被反复论证、辩论思考过,就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只是占据了一部分脑容量。

          如果想让孩子有优秀的思辨能力,只有将他们从长期的无菌生活及机械的记忆背诵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探索真正的现实世界,通过实际接触到的物质,再反向学习知识。

          第二、社会参与能力、表达能力低下

          教授在节目中说,他发现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很排斥参加社会活动,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缺乏参与和表达的能力。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考试形式之下,使得他们的思维意识都以结果为导向,自然而然不会关注其他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严格地说,教育也不可能是形式主义的:它要么是等于“白做”,要么反而变成“反面教材”。

          考试其实是一个用处非常有限的形式,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人尽皆知,怎样放在今天就人人都装聋作哑了呢?

          教育不是演戏,不是为了给别人欣赏,学生没有必要为了结果的完美表演学习知识,那些知识内容要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里才有有意义。

          让知识融于学生的血液中,发挥力量的唯一方式只有实践、表达、运用,而不是死读书。

          第三、没有真正的自我

          那位教授通过自己的眼睛还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深表认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抱怨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如果你问他们既然不喜欢当初为什么要做呢?

          他们可能会回答父母安排的,社会现实逼迫的选择,或者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所以只能将就。

          归根到底,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要去做什么样的努力?他们只是被时间推着往前走的皮囊。

          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是可怜的人,这是整个教育氛围导致的结果。教育者忽略了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把成人的意愿强行塞给他们,他们当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的孩子,自我灵魂从未被唤醒,那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高效有益的呢?

          美国神童维茨金,13岁就获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后来又拿到了中国太极推手的国际锦标赛冠军。

          他却在著作《学习的艺术》中写道:我这个人其实既不是真懂棋,也不是真懂太极,我真的懂得是学习。所有专业棋手都是从怎样开局、怎样摆子开始学,但他遇到的老师让他从残局开始学。

          残局一般都只剩几颗棋子,这样一来,他在最开始就感受到了棋盘上那种精妙的变化。他说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知识、创造力和灵感、直觉之间的均衡。

          也就是说,他内心没有普通棋手对结果的期望,不会在手拿棋子的时候一心想要赢,而是沉醉于感受棋盘上的变化。

          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老话说无欲则刚,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太过在意结果,反而无法体会到其中真正的奥秘,人会本能想要赢。

          若想让一个孩子真正优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他一个方向,然后不要过于干涉。

          只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探索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时间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获得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教育。

          让孩子学会寻找知识,而不是成人找到知识直接将其填塞给孩子。填塞的知识不叫知识,因为它们根本无法进入孩子的心里。

          希望有一天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下,孩子能够学会主动积极探索好奇的知识,会衡量自己所拥有知识的掌握度,尽可能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新的知识,从而创造出真正有意社会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599911198#qq.co m